1.作用
在特定的作用域总调用函数,等于设置函数体内this对象的值,以扩充函数赖以运行的作用域。
2.区别
接收参数的方式不同:
对于call(),第一个参数是运行函数的作用域,其余参数都直接传递给函数即传递给函数的参数必须逐个列举出来。
对于apply(),第一个参数是 运行函数的作用域 ,另一个参数是参数数组,可以是Array实例或arguments对象。
Think More,Do Less
1.作用
在特定的作用域总调用函数,等于设置函数体内this对象的值,以扩充函数赖以运行的作用域。
2.区别
接收参数的方式不同:
对于call(),第一个参数是运行函数的作用域,其余参数都直接传递给函数即传递给函数的参数必须逐个列举出来。
对于apply(),第一个参数是 运行函数的作用域 ,另一个参数是参数数组,可以是Array实例或arguments对象。
DTD(文档类型定义)是一组机器可读的规则,他们定义 XML 或 HTML 的特定版本中允许有什么,不允许有什么。在解析网页时,浏览器将使用这些规则检查页面的有效性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浏览器通过分析页面的 DOCTYPE 声明来了解要使用哪个 DTD ,由此知道要使用 HTML 的哪个版本。
DOCTYPE 当前有两种风格,严格( strict )和过渡( transitional )。过渡 DOCTYPE 的目的是帮助开发人员从老版本迁移到新版本。
如果发送具有正确的 MIME 类型的 XHTML 文档,理解 XML 的浏览器将不显示无效的页面。
浏览器模式
浏览器有两种呈现模式:标准模式和混杂模式(quirks mode)。在标准模式中,浏览器根据规范呈现页面;在混杂模式中,页面以一种比较宽松的向后兼容的方式显示。
DOCTYPE 切换
对于 HTML 4.01 文档,
包含严格 DTD 的 DOCTYPE 常常导致页面以标准模式呈现。
包含过度 DTD 和 URI 的 DOCTYPE 也导致页面以标准模式呈现。
但是有过度 DTD 而没有 URI 会导致页面以混杂模式呈现。
DOCTYPE 不存在或形式不正确会导致 HTML 和 XHTML 文档以混杂模式呈现。
S6 提供了新的数据结构 Set。它类似于数组,但是成员的值都是唯一的,没有重复的值。
|
|
|
|
上面代码向 Set 实例添加了两个NaN,但是只能加入一个。这表明,在 Set 内部,两个NaN是相等。
另外,两个对象总是不相等的。
Set 结构的实例有以下属性。
Set.prototype.constructor:构造函数,默认就是Set函数。
Set.prototype.size:返回Set实例的成员总数。
Set 实例的方法分为两大类:操作方法(用于操作数据)和遍历方法(用于遍历成员)。下面先介绍四个操作方法。
add(value):添加某个值,返回Set结构本身。
delete(value):删除某个值,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删除是否成功。
has(value):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该值是否为Set的成员。
clear():清除所有成员,没有返回值。
|
|
不完全解构,但是可以成功
|
|
上面的语句都会报错,因为等号右边的值,要么转为对象以后不具备 Iterator 接口(前五个表达式),要么本身就不具备 Iterator 接口(最后一个表达式)。
对于 Set 结构,也可以使用数组的解构赋值。
|
|
如果一个数组成员严格等于undefined,默认值会生效的。
如果默认值是一个表达式,那么这个表达式是惰性求值的,即只有在用到的时候,才会求值。
默认值可以引用解构赋值的其他变量,但该变量必须已经声明。
对象的解构与数组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数组的元素是按次序排列的,变量的取值由它的位置决定;而对象的属性没有次序,变量必须与属性同名,才能取到正确的值。
如果变量名与属性名不一致,必须写成下面这样。
这实际上说明,对象的解构赋值是下面形式的简写
也就是说,对象的解构赋值的内部机制,是先找到同名属性,然后再赋给对应的变量。真正被赋值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上面代码中,foo是匹配的模式,baz才是变量。真正被赋值的是变量baz,而不是模式foo。
与数组一样,解构也可以用于嵌套结构的对象。
注意,这时p是模式,不是变量,因此不会被赋值。如果p也要作为变量赋值,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对象的解构也可以指定默认值。
如果解构失败,变量的值等于undefined。
如果要将一个已经声明的变量用于解构赋值,必须非常小心。
上面代码的写法会报错,因为 JavaScript 引擎会将{x}理解成一个代码块,从而发生语法错误。只有不将大括号写在行首,避免 JavaScript 将其解释为代码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对象的解构赋值,可以很方便地将现有对象的方法,赋值到某个变量。
上面代码将Math对象的对数、正弦、余弦三个方法,赋值到对应的变量上,使用起来就会方便很多。
由于数组本质是特殊的对象,因此可以对数组进行对象属性的解构。
字符串也可以解构赋值。这是因为此时,字符串被转换成了一个类似数组的对象。
类似数组的对象都有一个length属性,因此还可以对这个属性解构赋值。
解构赋值时,如果等号右边是数值和布尔值,则会先转为对象。
解构赋值的规则是,只要等号右边的值不是对象或数组,就先将其转为对象。由于undefined和null无法转为对象,所以对它们进行解构赋值,都会报错。
|
|
注意,下面的写法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1)变量声明语句
(2)函数参数
函数参数也属于变量声明,因此不能带有圆括号。
3)赋值语句的模式
上面代码将整个模式放在圆括号之中,导致报错。
上面代码将一部分模式放在圆括号之中,导致报错。
可以使用圆括号的情况只有一种:赋值语句的非模式部分,可以使用圆括号。
上面三行语句都可以正确执行,因为首先它们都是赋值语句,而不是声明语句;其次它们的圆括号都不属于模式的一部分。第一行语句中,模式是取数组的第一个成员,跟圆括号无关;第二行语句中,模式是p,而不是d;第三行语句与第一行语句的性质一致。
(1)交换变量的值
上面代码交换变量x和y的值,这样的写法不仅简洁,而且易读,语义非常清晰。
(2)从函数返回多个值
函数只能返回一个值,如果要返回多个值,只能将它们放在数组或对象里返回。有了解构赋值,取出这些值就非常方便。
(3)函数参数的定义
解构赋值可以方便地将一组参数与变量名对应起来。
(4)提取JSON数据
解构赋值对提取JSON对象中的数据,尤其有用。
上面代码可以快速提取 JSON 数据的值。
(5)函数参数的默认值
指定参数的默认值,就避免了在函数体内部再写var foo = config.foo || ‘default foo’;这样的语句。
(6)遍历Map结构
任何部署了Iterator接口的对象,都可以用for…of循环遍历。Map结构原生支持Iterator接口,配合变量的解构赋值,获取键名和键值就非常方便。
如果只想获取键名,或者只想获取键值,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7)输入模块的指定方法
加载模块时,往往需要指定输入哪些方法。解构赋值使得输入语句非常清晰。
let所声明的变量,只在let命令所在的代码块内有效。
for循环的计数器,就很合适使用let命令。
下面的代码如果使用var,最后输出的是10。
如果使用let,声明的变量仅在块级作用域内有效,最后输出的是6。
另外,for循环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设置循环变量的那部分是一个父作用域,而循环体内部是一个单独的子作用域。
上面代码正确运行,输出了3次abc。这表明函数内部的变量i与循环变量i不在同一个作用域,有各自单独的作用域。
|
|
只要块级作用域内存在let命令,它所声明的变量就“绑定”(binding)这个区域,不再受外部的影响。
总之,在代码块内,使用let命令声明变量之前,该变量都是不可用的。这在语法上,称为“暂时性死区”(temporal dead zone,简称 TDZ)。
“暂时性死区”也意味着typeof不再是一个百分之百安全的操作。
有些“死区”比较隐蔽,不太容易发现。
上面代码中,调用bar函数之所以报错(某些实现可能不报错),是因为参数x默认值等于另一个参数y,而此时y还没有声明,属于”死区“。如果y的默认值是x,就不会报错,因为此时x已经声明了。
|
|
let不允许在相同作用域内,重复声明同一个变量。
因此,不能在函数内部重新声明参数。
ES5 只有全局作用域和函数作用域,没有块级作用域,这带来很多不合理的场景。
第一种场景,内层变量可能会覆盖外层变量。
第二种场景,用来计数的循环变量泄露为全局变量。
|
|
外层作用域无法读取内层作用域的变量。
内层作用域可以定义外层作用域的同名变量。
块级作用域的出现,实际上使得获得广泛应用的立即执行函数表达式(IIFE)不再必要了。
ES6 引入了块级作用域,明确允许在块级作用域之中声明函数。ES6 规定,块级作用域之中,函数声明语句的行为类似于let,在块级作用域之外不可引用。
上面代码在 ES5 中运行,会得到“I am inside!”,因为在if内声明的函数f会被提升到函数头部,实际运行的代码如下。
上面的代码在符合 ES6 的浏览器中,都会报错,因为实际运行的是下面的代码。
考虑到环境导致的行为差异太大,应该避免在块级作用域内声明函数。如果确实需要,也应该写成函数表达式,而不是函数声明语句。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ES6 的块级作用域允许声明函数的规则,只在使用大括号的情况下成立,如果没有使用大括号,就会报错。
const声明一个只读的常量。一旦声明,常量的值就不能改变。
const声明的变量不得改变值,这意味着,const一旦声明变量,就必须立即初始化,不能留到以后赋值。
const的作用域与let命令相同:只在声明所在的块级作用域内有效。
const命令声明的常量也是不提升,同样存在暂时性死区,只能在声明的位置后面使用。
const声明的常量,也与let一样不可重复声明。
const实际上保证的,并不是变量的值不得改动,而是变量指向的那个内存地址不得改动。对于简单类型的数据(数值、字符串、布尔值),值就保存在变量指向的那个内存地址,因此等同于常量。但对于复合类型的数据(主要是对象和数组),变量指向的内存地址,保存的只是一个指针,const只能保证这个指针是固定的,至于它指向的数据结构是不是可变的,就完全不能控制了。因此,将一个对象声明为常量必须非常小心。
|
|
如果真的想将对象冻结,应该使用Object.freeze方法。
一方面规定,为了保持兼容性,var命令和function命令声明的全局变量,依旧是顶层对象的属性;另一方面规定,let命令、const命令、class命令声明的全局变量,不属于顶层对象的属性。也就是说,从ES6开始,全局变量将逐步与顶层对象的属性脱钩。
ES6 引入了一种新的原始数据类型Symbol,表示独一无二的值。它是 JavaScript 语言的第七种数据类型,前六种是:undefined、null、布尔值(Boolean)、字符串(String)、数值(Number)、对象(Object)。
表明变量s是 Symbol 数据类型,而不是字符串之类的其他类型.
注意,Symbol函数前不能使用new命令,否则会报错。这是因为生成的 Symbol 是一个原始类型的值,不是对象。也就是说,由于 Symbol 值不是对象,所以不能添加属性。基本上,它是一种类似于字符串的数据类型。
Symbol函数可以接受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表示对 Symbol 实例的描述,主要是为了在控制台显示,或者转为字符串时,比较容易区分。
如果 Symbol 的参数是一个对象,就会调用该对象的toString方法,将其转为字符串,然后才生成一个 Symbol 值。
注意,Symbol函数的参数只是表示对当前 Symbol 值的描述,因此相同参数的Symbol函数的返回值是不相等的。
Symbol 值不能与其他类型的值进行运算,会报错。
但是,Symbol 值可以显式转为字符串。
另外,Symbol 值也可以转为布尔值,但是不能转为数值。
|
|
注意,Symbol 值作为对象属性名时,不能用点运算符。
同理,在对象的内部,使用 Symbol 值定义属性时,Symbol 值必须放在方括号之中。
上面代码中,如果s不放在方括号中,该属性的键名就是字符串s,而不是s所代表的那个 Symbol 值。
Symbol 作为属性名,该属性不会出现在for…in、for…of循环中,也不会被Object.keys()、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JSON.stringify()返回。但是,它也不是私有属性,有一个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方法,可以获取指定对象的所有 Symbol 属性名。
另一个新的API,Reflect.ownKeys方法可以返回所有类型的键名,包括常规键名和 Symbol 键名。
有时,我们希望重新使用同一个Symbol值,Symbol.for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它接受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然后搜索有没有以该参数作为名称的Symbol值。如果有,就返回这个Symbol值,否则就新建并返回一个以该字符串为名称的Symbol值。
Symbol.for()与Symbol()这两种写法,都会生成新的Symbol。它们的区别是,前者会被登记在全局环境中供搜索,后者不会。
上面代码中,由于Symbol()写法没有登记机制,所以每次调用都会返回一个不同的值。
Symbol.keyFor方法返回一个已登记的 Symbol 类型值的key。
上面代码中,变量s2属于未登记的Symbol值,所以返回undefined。
需要注意的是,Symbol.for为Symbol值登记的名字,是全局环境的,可以在不同的 iframe 或 service worker 中取到同一个值。
上面代码中,iframe 窗口生成的 Symbol 值,可以在主页面得到。
转载自(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7/05/websocket.html)
WebSocket 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很多高级功能都需要它。
本文介绍 WebSocket 协议的使用方法。
初次接触 WebSocket 的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我们已经有了 HTTP 协议,为什么还需要另一个协议?它能带来什么好处?
答案很简单,因为 HTTP 协议有一个缺陷:通信只能由客户端发起。
举例来说,我们想了解今天的天气,只能是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返回查询结果。HTTP 协议做不到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推送信息。
这种单向请求的特点,注定了如果服务器有连续的状态变化,客户端要获知就非常麻烦。我们只能使用“轮询”:每隔一段时候,就发出一个询问,了解服务器有没有新的信息。最典型的场景就是聊天室。
轮询的效率低,非常浪费资源(因为必须不停连接,或者 HTTP 连接始终打开)。因此,工程师们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WebSocket 就是这样发明的。
WebSocket 协议在2008年诞生,2011年成为国际标准。所有浏览器都已经支持了。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服务器可以主动向客户端推送信息,客户端也可以主动向服务器发送信息,是真正的双向平等对话,属于服务器推送技术的一种。
其他特点包括:
(1)建立在 TCP 协议之上,服务器端的实现比较容易。
(2)与 HTTP 协议有着良好的兼容性。默认端口也是80和443,并且握手阶段采用 HTTP 协议,因此握手时不容易屏蔽,能通过各种 HTTP 代理服务器。
(3)数据格式比较轻量,性能开销小,通信高效。
(4)可以发送文本,也可以发送二进制数据。
(5)没有同源限制,客户端可以与任意服务器通信。
(6)协议标识符是ws
(如果加密,则为wss
),服务器网址就是 URL。
ws://example.com:80/some/path
WebSocket 的用法相当简单。
下面是一个网页脚本的例子(点击这里看运行结果),基本上一眼就能明白。
var ws = new WebSocket("wss://echo.websocket.org"); ws.onopen = function(evt) { console.log("Connection open ..."); ws.send("Hello WebSockets!"); }; ws.onmessage = function(evt) { console.log( "Received Message: " + evt.data); ws.close(); }; ws.onclose = function(evt) { console.log("Connection closed."); };
WebSocket 客户端的 API 如下。
WebSocket 对象作为一个构造函数,用于新建 WebSocket 实例。
var ws = new WebSocket('ws://localhost:8080');
执行上面语句之后,客户端就会与服务器进行连接。
实例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方法清单,参见这里。
readyState
属性返回实例对象的当前状态,共有四种。
- CONNECTING:值为0,表示正在连接。
- OPEN:值为1,表示连接成功,可以通信了。
- CLOSING:值为2,表示连接正在关闭。
- CLOSED:值为3,表示连接已经关闭,或者打开连接失败。
下面是一个示例。
switch (ws.readyState) { case WebSocket.CONNECTING: // do something break; case WebSocket.OPEN: // do something break; case WebSocket.CLOSING: // do something break; case WebSocket.CLOSED: // do something break; default: // this never happens break; }
实例对象的onopen
属性,用于指定连接成功后的回调函数。
ws.onopen = function () { ws.send('Hello Server!'); }
如果要指定多个回调函数,可以使用addEventListener
方法。
ws.addEventListener('open', function (event) { ws.send('Hello Server!'); });
实例对象的onclose
属性,用于指定连接关闭后的回调函数。
ws.onclose = function(event) { var code = event.code; var reason = event.reason; var wasClean = event.wasClean; // handle close event }; ws.addEventListener("close", function(event) { var code = event.code; var reason = event.reason; var wasClean = event.wasClean; // handle close event });
实例对象的onmessage
属性,用于指定收到服务器数据后的回调函数。
ws.onmessage = function(event) { var data = event.data; // 处理数据 }; ws.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event) { var data = event.data; // 处理数据 });
注意,服务器数据可能是文本,也可能是二进制数据(blob
对象或Arraybuffer
对象)。
ws.onmessage = function(event){ if(typeof event.data === String) { console.log("Received data string"); } if(event.data instanceof ArrayBuffer){ var buffer = event.data; console.log("Received arraybuffer"); } }
除了动态判断收到的数据类型,也可以使用binaryType
属性,显式指定收到的二进制数据类型。
// 收到的是 blob 数据 ws.binaryType = "blob"; ws.onmessage = function(e) { console.log(e.data.size); }; // 收到的是 ArrayBuffer 数据 ws.binaryType = "arraybuffer"; ws.onmessage = function(e) { console.log(e.data.byteLength); };
实例对象的send()
方法用于向服务器发送数据。
发送文本的例子。
ws.send('your message');
发送 Blob 对象的例子。
var file = document .querySelector('input[type="file"]') .files[0]; ws.send(file);
发送 ArrayBuffer 对象的例子。
// Sending canvas ImageData as ArrayBuffer var img = canvas_context.getImageData(0, 0, 400, 320); var binary = new Uint8Array(img.data.length); for (var i = 0; i
实例对象的bufferedAmount
属性,表示还有多少字节的二进制数据没有发送出去。它可以用来判断发送是否结束。
var data = new ArrayBuffer(10000000); socket.send(data); if (socket.bufferedAmount === 0) { // 发送完毕 } else { // 发送还没结束 }
实例对象的onerror
属性,用于指定报错时的回调函数。
socket.onerror = function(event) { // handle error event }; socket.addEventListener("error", function(event) { // handle error event });
WebSocket 服务器的实现,可以查看维基百科的列表。
常用的 Node 实现有以下三种。
具体的用法请查看它们的文档,这里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我要推荐一款非常特别的 WebSocket 服务器:Websocketd。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后台脚本不限语言,标准输入(stdin)就是 WebSocket 的输入,标准输出(stdout)就是 WebSocket 的输出。
举例来说,下面是一个 Bash 脚本counter.sh
。
#!/bin/bash echo 1 sleep 1 echo 2 sleep 1 echo 3
命令行下运行这个脚本,会输出1、2、3,每个值之间间隔1秒。
$ bash ./counter.sh 1 2 3
现在,启动websocketd
,指定这个脚本作为服务。
$ websocketd --port=8080 bash ./counter.sh
上面的命令会启动一个 WebSocket 服务器,端口是8080
。每当客户端连接这个服务器,就会执行counter.sh
脚本,并将它的输出推送给客户端。
var ws = new WebSocket('ws://localhost:8080/'); ws.onmessage = function(event) { console.log(event.data); };
上面是客户端的 JavaScript 代码,运行之后会在控制台依次输出1、2、3。
有了它,就可以很方便地将命令行的输出,发给浏览器。
$ websocketd --port=8080 ls
上面的命令会执行ls
命令,从而将当前目录的内容,发给浏览器。使用这种方式实时监控服务器,简直是轻而易举(代码)。
更多的用法可以参考官方示例。
websocketd 的实质,就是命令行的 WebSocket 代理。只要命令行可以执行的程序,都可以通过它与浏览器进行 WebSocket 通信。下面是一个 Node 实现的回声服务greeter.js
。
process.stdin.setEncoding('utf8'); process.stdin.on('readable', function() { var chunk = process.stdin.read(); if (chunk !== null) { process.stdout.write('data: ' + chunk); } });
启动这个脚本的命令如下。
$ websocketd --port=8080 node ./greeter.js
官方仓库还有其他各种语言的例子。
(完)
sass中可以定义变量,方便统一修改和维护。
sass可以进行选择器的嵌套,表示层级关系,看起来很优雅整齐。
sass中如导入其他sass文件,最后编译为一个css文件,优于纯css的@import
|
|
sass可通过@extend来实现代码组合声明,使代码更加优越简洁。
sass可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等
sass中集成了大量的颜色函数,让变换颜色更加简单。
sass有两种后缀名文件:一种后缀名为sass,不使用大括号和分号;另一种就是我们这里使用的scss文件,这种和我们平时写的css文件格式差不多,使用大括号和分号。
被导入sass文件a.scss:
需要导入样式的sass文件b.scss:
转译出来的b.css样式:
根据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出,b.scss编译后,reset.css继续保持import的方式,而a.scss则被整合进来了。
sass有两种注释方式,一种是标准的css注释方式/ /,另一种则是//双斜杆形式的单行注释,不过这种单行注释不会被转译出来。
sass的变量必须是$开头,后面紧跟变量名,而变量值和变量名之间就需要使用冒号(:)分隔开(就像CSS属性设置一样),如果值后面加上!default则表示默认值。
普通变量
定义之后可以在全局范围内使用。
默认变量
sass的默认变量仅需要在值后面加上!default即可。
特殊变量
一般我们定义的变量都为属性值,可直接使用,但是如果变量作为属性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等则必须要以#{$variables}形式使用。
多值变量分为list类型和map类型,简单来说list类型有点像js中的数组,而map类型有点像js中的对象。
list
list数据可通过空格,逗号或小括号分隔多个值,可用nth($var,$index)取值。
定义
使用
map
map数据以key和value成对出现,其中value又可以是list。格式为:\$map: (key1: value1, key2: value2, key3: value3);。可通过map-get($map,$key)取值
定义
使用
sass的嵌套包括两种:一种是选择器的嵌套;另一种是属性的嵌套。我们一般说起或用到的都是选择器的嵌套。
所谓选择器嵌套指的是在一个选择器中嵌套另一个选择器来实现继承,从而增强了sass文件的结构性和可读性。
在选择器嵌套中,可以使用&表示父元素选择器
所谓属性嵌套指的是有些属性拥有同一个开始单词,如border-width,border-color都是以border开头。
用来跳出选择器嵌套的。默认所有的嵌套,继承所有上级选择器,但有了这个就可以跳出所有上级选择器。
普通跳出嵌套
@at-root (without: …)和@at-root (with: …)
默认@at-root只会跳出选择器嵌套,而不能跳出@media或@support,如果要跳出这两种,则需使用@at-root (without: media),@at-root (without: support)。这个语法的关键词有四个:all(表示所有),rule(表示常规css),media(表示media),support(表示support,因为@support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所以在此不表)。我们默认的@at-root其实就是@at-root (without:rule)。
@at-root与&配合使用
应用于@keyframe
sass中使用@mixin声明混合,可以传递参数,参数名以$符号开始,多个参数以逗号分开,也可以给参数设置默认值。声明的@mixin通过@include来调用。
无参数mixin
有参数mixin
多个参数mixin
调用时可直接传入值,如@include传入参数的个数小于@mixin定义参数的个数,则按照顺序表示,后面不足的使用默认值,如不足的没有默认值则报错。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性的传入参数,使用参数名与值同时传入。
多组值参数mixin
如果一个参数可以有多组值,如box-shadow、transition等,那么参数则需要在变量后加三个点表示,如$variables…。
@content
@content在sass3.2.0中引入,可以用来解决css3的@media等带来的问题。它可以使@mixin接受一整块样式,接受的样式从@content开始。
PS:@mixin通过@include调用后解析出来的样式是以拷贝形式存在的,而下面的继承则是以联合声明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从3.2.0版本以后,建议传递参数的用@mixin,而非传递参数类的使用下面的继承%。
sass中,选择器继承可以让选择器继承另一个选择器的所有样式,并联合声明。使用选择器的继承,要使用关键词@extend,后面紧跟需要继承的选择器。
函数
sass定义了很多函数可供使用,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定义函数,以@fuction开始。实际项目中我们使用最多的应该是颜色函数,而颜色函数中又以lighten减淡和darken加深为最,其调用方法为lighten($color,$amount)和darken($color,$amount),它们的第一个参数都是颜色值,第二个参数都是百分比。
sass具有运算的特性,可以对数值型的Value(如:数字、颜色、变量等)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请注意运算符前后请留一个空格,不然会出错。
@if判断
@if可一个条件单独使用,也可以和@else结合多条件使用
语法为:if(\$condition, \$if_true, \$if_false) 。三个参数分别表示:条件,条件为真的值,条件为假的值。
for循环
for循环有两种形式,分别为:@for \$var from
@each循环
语法为:@each \$var in 。其中\$var表示变量,而list和map表示list类型数据和map类型数据。sass 3.3.0新加入了多字段循环和map数据循环。
单个字段list数据循环
多个字段list数据循环
多个字段map数据循环
下面来讲解个例子,将component组件里面的js,css,html打包进模板index.html
在空白的文件夹正确的安装webpack,这一步webpack入门指南已经讲过了。
然后创建源文件夹src,在src下面创建app.js和components文件夹,组件components,下面放layer文件夹,里面分别创建layer的相关js,css,html,然后创建个目标文件夹dist,用来盛放打包生成的文件.
先来看看整个项目目录:
下面来分别看下各个文件的内容
layer.css
|
|
layer.html
layer.js
|
|
上面代码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用的ES6的import语法将这个组件的css和html载入js,然后将访问的接口通过export default给出去,方便app.js访问我们这个组件
app.js
上面的代码我们通过ES6的import语法将layer.js暴露的layer函数引入,然后用过new Layer()实例化这个函数,我们就可以访问layer内部的变量了,这里是找到id为app的标签,然后将定义的组件html插入id为app的标签里面
模板index.html
|
|
webpack.config.js
|
|
注意上面使用了html-loader,这个是将.html文件转为字符串模板,处理模板文件的做法:
(1)webpack将模板文件当做一个字符串进行处理。(本次使用这种方法讲解)
(2)webpack将模板文件当成已经编译好的的模板的处理函数。
使用html-loader就要先安装:
|
|
在根目录下打开命名行输入
|
|
打包后发现dist/js下面生成的app.bundle.js(打包后代码很乱,无需关注),这个时候我们来看下生成的index.html在浏览器里面的展示:
达到我们的预期了,layer.css和layer.html都插入到了index.html里面
在我们的实际项目中,我们的模板会用到模板语法,比如EJS模板,就需要用ejs-loader进行处理,紧接着来讲解下EJS模板
这是我们在layer.html写入ejs语法:
|
|
将app.js引用html时传入参数:
|
|
注意上面引入的layer.template不再是字符串,而是一个用ejs-loader生成的函数,这个时候可以传参
下面来看下webpack.config.js修改:
|
|
从上面我们看出对html用ejs-loader处理,注意使用前需要先安装,安装语法如下:
|
|
在根目录下打开命名行输入
|
|
打包后发现dist/js下面生成的app.bundle.js(打包后代码很乱,无需关注),这个时候我们来看下生成的index.html在浏览器里面的展示:
达到我们的预期了,layer.html里面的ejs语法都转义后插入到了index.html里面。
假设我们的项目里面需要用到图片,这个时候需要注意图片引入的地址
我们在src文件下建立一个assets文件夹,放入一个smell.jpg,然后在我们的layer.css引入作为背景
|
|
这个时候需要修改webpack.config.js
|
|
注意上面我们使用了file-loader处理图片,使用之前需要先安装
|
|
在根目录下打开命名行输入
|
|
打包后发现dist/js下面生成一系列文件,这个时候我们来看下生成的index.html在浏览器里面的展示:
达到我们的预期了,背景图加载出来了,并且css也插入到了index.html里面。
如果我们在layer.html里面引入图片
|
|
注意上面引入图片的写法。
在根目录下打开命名行输入
|
|
打包后发现dist/js下面生成一系列文件,这个时候我们来看下生成的index.html在浏览器里面的展示:
达到我们的预期了,背景图加载出来了,并且css也插入到了index.html里面,在img里面也引入了对应的图片。
有时间图片太小,我们可以直接将图片用base64形式,减少向服务器的请求,这个时候可以借助url-loader里面limit参数进行处理。
这个时候需要修改webpack.config.js
|
|
注意使用之前需要安装url-loader:
|
|
在根目录下打开命名行输入
|
|
打包后发现dist/js下面生成一系列文件,这个时候我们来看下生成的index.html在浏览器里面的展示:
达到我们的预期了,背景图是用base64加载出来了,在img里面也是引用的base64图片。
如果我们的图片太大,需要压缩一下,这个时候需要img-loader
这个时候需要修改webpack.config.js
|
|
注意使用img-loader之前需要先安装:
|
|
在根目录下打开命名行输入
|
|
打包后发现dist/js下面生成一系列文件,这个时候我们来看下dist/asset/a36939881292c3d8606448723481f194.jpg,原始大小是22.2k,经过压缩后是7.33k,生成的index.html在浏览器里面的展示也是正确的,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压缩图片功能。
转载自(https://manlili.github.io/categories/webpack%E6%8A%80%E6%9C%AF/)
tag:
缺失模块。
1、请确保node版本大于6.2
2、在博客根目录(注意不是yilia根目录)执行以下命令:
npm i hexo-generator-json-content --save
3、在根目录_config.yml里添加配置:
jsonContent: meta: false pages: false posts: title: true date: true path: true text: false raw: false content: false slug: false updated: false comments: false link: false permalink: false excerpt: false categories: false tags: true